-
·
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2023-01-21
(2023年1月20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农历癸卯兔年春节即将到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佳节。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祝大家新春愉快!
即将过去的壬寅虎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凭着龙腾虎跃的干劲、敢入虎穴的闯劲、坚忍不拔的韧劲,书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我们胜利召开了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
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持增长,粮食喜获丰收,就业物价基本稳定,民生保障扎实,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科技成果捷报频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根据病毒变化和防疫形势,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现在,防疫仍然吃劲,曙光就在前头,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坚忍不拔,就一定能赢得防疫最后胜利。
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取得办赛和竞赛成绩双丰收,北京成为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
我们隆重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澳门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我们坚定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我们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广交朋友,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增添稳定性。
这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实践表明,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同志们、朋友们!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兔被称为瑞兔、玉兔,代表着机智敏捷、纯洁善良、平静美好。吉兔呈祥,象征中华大地愈发安宁祥和、生意盎然、朝气蓬勃。在农历兔年,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
在这万家团圆之时,还有许多人坚守在工作岗位,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留下自己闪亮的足迹。我们向这些无私奉献者致敬!
最后,祝大家阖家团圆、身体健康、兔年吉祥、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
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华章
2023-01-03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系统要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战略部署的深义和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突出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用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14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系统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教育系统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伟力。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智力和人才密集优势,扎扎实实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深入研究如何更好推动理论成果传播推介和转化利用,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坚决筑牢教育系统安全稳定防线,坚持不懈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增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回顾历史,国家繁荣昌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美好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逻辑,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先期投资”。放眼全球,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一国对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和投资,已成为保持领先的重要密码,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依赖于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宏观展望,明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明确建成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这都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从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教育系统必须加快转变观念,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中全面审视教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教育对国强民富、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举措,不断提高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回答时代课题,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联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效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刻认识到今天教育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扎实推进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采取更为有力的贯彻落实举措,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坚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德育为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抓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贡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不断提高资助水平和精准度。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方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部署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加快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打牢支撑科技创新的学科专业基础。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推动高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高校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高质量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打破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解决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工作法治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步伐,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本文刊发于《学习时报》2023年1月2日第1版)
-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2022-12-22
怀进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大论断和决策,坚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共同应对百年变局,齐心协力战胜前进路上风险困难,充分彰显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并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党和国家教育决策的重要遵循,集中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理念。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持续增强。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出台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普及水平全方位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10年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对新时代我们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推进取得新成就的高度概括。202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8.1%、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每年全国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拓展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二)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尊师重傅、倡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入世代传承的文化血脉之中,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持久的磅礴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我国教育现代化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建设更加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党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在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强国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全球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教育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迅速增强。随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有效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教育系统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所有大中小学从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到复课复学,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积极参与破解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当前,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10年来,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引领教风学风持续改善,赢得人民群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系统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发挥出更大优势,也将为今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及其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
综观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谋划,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心向党、奋进拼搏。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新的动员令,对“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作出新的擘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未来5年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进行新的部署,着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立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局,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部署新要求,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重要意义。教育系统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使用到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重点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更好基础。
(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共同任务。围绕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点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尽快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继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重点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五)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教育系统将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强部门地区政策协调,促进学校社会资源共享,形成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1日第09版) -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2022-12-01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教育系统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龙头作用彰显,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大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以上由高校承担,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在高校涌现,有力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全球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我们提供了变道超车的难得历史机遇。教育系统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刻认识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主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战略力量。
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强基计划”、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等重大项目,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成为识才、聚才、育才、用才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突破常规、积极作为,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条件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健全人才引进和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夯实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下一步,教育系统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要系统提高教育发展效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着力增强教育发展动能,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22年11月30日04版) -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2-11-09
孙春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着提升。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着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撤销和停招本科专业点近1万个、增设1.7万个,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思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三、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义务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学校的职责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要推动办学治校坚守育人的本源,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巩固拓展“双减”成果,防止反弹。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改革要重点完善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为本”、以培养教师为主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保证教师队伍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加快补充思想政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五)着力完善保障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
·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2022-09-21
中共教育部党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谁来办教育等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明确了做好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教育系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完善。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从试点推向全国。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教育系统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广大青少年学生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使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使用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5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效显着,“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100余家发展到1440余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针对“小胖墩”、“小眼镜”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体育美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毫不松懈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33%。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持续向上向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更加注重提升全民族素质,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要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系统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普及,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比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教育普及的全方位跃升带来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显着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极大提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着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公平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要求。教育系统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教育系统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推进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8%。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全面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有效解决中小学生负担重这一突出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进展,线下学科类机构压减率95.5%,线上压减率87.1%,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社会支持和认可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择校热”大幅降温。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90.9%,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深入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95万余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10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全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自2020年底保持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为世界提供了教育减贫的中国经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缓解,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面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这些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更加突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服务面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系统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职业院校供给了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带动一大批高校和学科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持续增强。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部省合建高校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深入推进,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教育日益成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效能社会服务,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六、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深化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教育系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速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决纠正短视化、功利化做法,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艺术体育类高考招生进一步严格规范,高职院校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比超过60%,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新时代教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问责机制和常态化督导,真正使教育督导“长牙齿”。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使教育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做好老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强决心,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实现。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涌现出李保国、黄大年、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教师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实施,建成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支撑起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体系。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们要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八、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指明了新时代深化教育国际交流的目标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8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化,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起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建成20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603万个团队、2535万名学生参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持续深化,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我国教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将开放合作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新时代10年,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的10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的10年,是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10年,是教育公平和质量全面提升的10年,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10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教育系统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文刊发于《求是》2022/18) -
·
习近平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
2022-09-09
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同学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入学一年来,你们通过课堂学习和支教实践,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坚定了到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教师节即将来临,祝全国广大教师节日快乐!
习近平
2022年9月7日 -
·
习近平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的回信
2022-07-13
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朋友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得知你们因海峡青年论坛同大陆结缘,在大陆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亲历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热切感情,我很欣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将一如既往为两岸青年互学互鉴创造良好条件,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希望你们多向台湾青年分享自己在大陆的经历和感悟,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同大陆青年同心同行、携手打拼,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绽放异彩。
习近平
2022年7月11日 -
·
筑牢教育强国建设之基
2022-06-14
教育部党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办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前不久,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这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与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振兴教师教育、造就职教“双师型”教师、深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升教师地位待遇等举措,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涵养“四有好老师”的“施工图”。我们要深刻认识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推动这项计划落地见效,以基础教育强师之策筑牢教育强国建设之基。
深刻把握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立德树人的奠基工程。要以基础教育强师之策,打造一支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支撑。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端。要以基础教育强师之策,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为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教育的直接依靠力量。要通过基础教育强师之策,加快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期盼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要通过基础教育强师之策,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实现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服务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顺应人民期待,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素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推进师德师风基地建设,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打造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师队伍。
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为突破,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改革培养模式,加大教育硕士培养力度。改进教师教育内容,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融合教育实施、科学教育提质、数字素养提升等。深化精准培训改革,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完善教师培训自主选学机制,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的“立交桥”。实施“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各地教师全员培训。着力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辐射带动作用,造就一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先生,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以深化教师管理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深化教师职称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完善岗位管理制度,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具备条件的学校在岗位结构比例范围内依据标准自主评聘中、初级职称和岗位,鼓励地方探索具备条件的学校在岗位结构比例范围内自主评聘高级职称和岗位。切实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管理,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加强人员和编制的动态调整,不断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管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要求,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不断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师资均衡配置。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依托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本科层次师范生,实现到2035年为每县培养100名左右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轮岗、支教讲学激励机制,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形成“学校越边远、条件越艰苦、从教时间越长、教师待遇越高”的格局。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支持地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解决教师队伍住房困难问题。
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为总要求,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师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开发、遴选优质资源,服务广大教师。大力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推动师范生、教师、教师资格等管理系统互联互通,支持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推动相关管理系统深入应用,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信息化决策和便捷化服务支撑。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确保教师信息安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挖掘和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以新技术为教师赋能、为教师减负。
加强实施保障,切实实施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加强体系建设。通过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通过建立标准、项目拉动、转型改制等举措,推动各地构建完善省域内教师发展机构体系,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开展试点改革。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等协同,开展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师范生培养、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人事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打通教师培养、使用、管理、发展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深化评价改革。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引领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探索建立符合教师教育规律的师范类“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加强协同合作。实施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以组团形式重点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整体提升教师教育水平。通过师范院校协同支持,建强一批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以高校优质资源支持教师职后发展,以教师职后发展所需“反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全链条支持服务高质量师范人才培养和终身发展。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基础教育教师的陪伴。关心和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关心孩子的成长,就是托起家庭的希望。我们要高质量落实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不断优化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环境,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让他们能够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教育的文章,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2年06月09日第09版) -
·
习近平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
2022-06-01
值此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之际,我谨向基金会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基金会作出贡献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问候!
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继承发扬宋庆龄先生的崇高精神,在增进国际友好、拓展海峡两岸暨港澳交流、发展青少年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秉承宋庆龄先生“永远和党在一起”的信念,践行“和平·统一·未来”宗旨,把握时代主题,发挥特色优势,深化对外民间友好合作,致力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
2022年5月31日 -
·
习近平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的贺信
2022-06-01
值此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40年来,中国儿童中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广大儿童,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你们发扬光荣传统,团结广大儿童工作者,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贺,祝小朋友们学习进步、快乐生活、茁壮成长!
习近平
2022年5月31日 -
·
习近平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
2022-05-20
南京大学留学归国的青年学者们:
你们好!得知你们以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海外学成后回国投身科教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取得丰硕成果,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并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你们在信中表示,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些话讲得很好。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
2022年5月18日 -
·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2-05-11
(2022年5月10日)
习近平
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就是要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全体共青团员和各级共青团组织、团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在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青春力量一经觉醒,先进思想一经传播,中华大地便迅速呈现出轰轰烈烈的革命新气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革命的希望寄予青年。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1922年5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这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青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在青年前列,组织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坚定信念、紧跟党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力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用先进思想启迪青年觉醒、凝聚青春力量,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打倒军阀、抗日救亡、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斗争中冲锋陷阵,展现出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精神风貌。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广大团员青年对党忠贞不渝,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中国革命胜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积极参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开展学雷锋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展现出敢于拼搏、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艰难困苦,千难万险,广大团员青年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团的旗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团员青年的身影,为祖国建设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青团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广泛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五讲四美三热爱”、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等一大批青春气息浓烈的创造性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勇立潮头,展现出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革故鼎新,建设四化,广大团员青年勇作改革闯将,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青团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面深化自身改革,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在奥运竞技赛场奋勇争先,在保卫祖国哨位威武守护,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伟大梦想,伟大使命,广大团员青年自觉担当重任,深入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青团不愧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
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一百年来,共青团坚定理想、矢志不渝,形成了宝贵经验。这是共青团面向未来、再立新功的重要遵循。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的立身之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青团。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把坚持党的领导深深融入血脉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青年组织的根本特质和鲜明优势。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共青团坚守的政治生命,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始终是一代代共青团员的政治信念。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才能团结带领青年前进,推动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行。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共青团把青年人组织起来,是在理想信念感召下坚定信仰的结合、科学主义的结合。团的一大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亮出了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这是共青团最根本、最持久的凝聚力。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始终高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共青团才能形成最为牢固的团结、锻造最有战斗力的组织,始终把青年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投身民族复兴的奋进之力。党的奋斗主题就是团的行动方向。共青团紧扣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壮阔实践,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使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国青年运动一以贯之的恢弘主流。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牢牢扭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主题,共青团才能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青春力量,唱响壮丽的青春之歌。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扎根广大青年的活力之源。共青团历经百年沧桑而青春焕发,依靠的就是始终扎根广大青年,始终把工作重点聚焦在最广大的工农青年和普通青年群体,把心紧紧同青年连在一起,把青年人的心紧紧同党贴在一起。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不断从广大青年这片沃土中汲取养分、获取力量,共青团才能成为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
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更是党的青年组织必须有的风貌。
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共青团要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这里,我给共青团提几点希望。
第一,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用“共产主义”为团命名,就是希望党的青年组织永远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地上,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第二,自觉担当尽责,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共青团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第三,心系广大青年,始终成为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共青团是党领导的群团组织,也是青年人自己的组织。团的最大优势在于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要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履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既把青年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第四,勇于自我革命,始终成为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组织。对共青团来说,建设什么样的青年组织、怎样建设青年组织是事关根本的重大问题。“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共青团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跟上时代前进、青年发展、实践创新的步伐。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聚焦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方向,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敏于把握青年脉搏,依据青年工作生活方式新变化新特点,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带动青联、学联组织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不断巩固和扩大青年爱国统一战线。要自觉对标全面从严治党经验做法,以改革创新精神和从严从实之风加强自身建设,严于管团治团,在全方位、高标准锻造中焕发出共青团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带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头硬;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格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团员义务。广大共青团员要认真接受政治训练、加强政治锻造、追求政治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目标、为光荣。
长期以来,广大团干部发扬优良传统,认真履职尽责,为党的青年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团干部要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高扬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心境澄明,心力茁壮,让人迎面就能感受到年轻干部应有的清澈和纯粹。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树牢群众观点,同广大青年打成一片,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多为青年计,少为自己谋。要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尚虚谈、多务实功,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要涵养廉洁自律的道德修为,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锤炼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列宁曾经引用恩格斯的话说过:“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保持青春特质的党,是永远值得青年人信赖和追随的党。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中国共产党始终向青年敞开大门,热情欢迎青年源源不断成为党的新鲜血液。共青团要履行好全团带队政治责任,规范和加强少先队推优入团、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青年党员,特别是要注重从优秀共青团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李大钊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过去、现在、将来青年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倾注极大热忱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工作,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经常研究解决共青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团干部,支持共青团按照群团工作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1937年,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时说:“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这是党的殷切期待,也是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
·
胸怀国之大者 建设教育强国 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
2022-05-07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凝结着一代代教育人的梦想和夙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亲自出席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审议教育重要文件,到大中小学考察视察,给师生致信回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擘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并作出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十年来,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在领导体制、动力机制、保障制度、育人观念、目标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越来越焕发和彰显出鲜明特色。党对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从中央到地方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从试点推向全国,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等党的组织不断健全、党的工作不断加强,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教育公益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牢牢抓在手上,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不断健全。素质教育蓬勃开展,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渗透在校园生活。育人成效不断提升,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在庆祝建党百年重大活动中,广大学生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十年来,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到2021年底,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5.4%,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27.8个百分点。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给予人们更多完善自我、人生出彩的机会,深刻改变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
十年来,教育服务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增强。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十年来,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当前,我国新增劳动力的53.3%接受过高等教育。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开展两轮“双一流”建设,147所高校纳入建设范围。增设网络空间安全、物联网、非通用语种、儿科、养老、托幼、家政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专业,加快培养基础学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学科专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布局对接更加紧密、协调联动更加通畅。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从“嫦娥探月”“羲和号”“天眼”到“奋斗者潜海”、极深地下实验室,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到“九章”量子计算机,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到碳化硅材料关键技术,从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到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上市,高校参与破解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输送、高水平科研成果源源不断的产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年来,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有效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不低于4%,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实现。广大教师忠诚敬业担当,涌现出黄大年、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彰显新时代教师的大爱。“双减”加快落地,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态势得到遏制,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持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严”的主基调和氛围不断强化。教育政治生态的持续向好,引领教风学风的持续改善,赢得人民群众对教育更多理解、关心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
十年来,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留学目的地国,“留学中国”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化,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累计学习使用中文的人数达2亿。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国际多边互认,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举办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并达成《北京共识》,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我国教材教法、教育理念等开始走向并影响世界。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121个国家和地区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学生参赛,中国教育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关注。
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心向党、奋进拼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民族复兴进程。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编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写使用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5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善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新时代历史性成就等讲好“大思政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开展“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中小学推进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健全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普通中小学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三科统编教材预期使用目标全面实现。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加强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毫不松懈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推进课程、教材、基地建设,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蓬勃开展。
二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聚焦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拓展发展新境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出台教育评价改革纲领性文件,“破五唯”开始破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掀起课堂革命,职业教育强化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稳步提升。21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有序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实现破局。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教育督导“长牙齿”效应。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修订,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强化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一步调整优化对外开放布局,规范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持续深化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基本全覆盖,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史所罕见、世所罕见。
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从民生上办教育,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差距,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2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推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效途径。聚焦城镇挤、乡村弱等难题,推进城乡学校“四统一”,实施“全面薄改”、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建好农村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合乎“20条”底线要求的学校达99.8%,城镇“大班额”基本消除,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实施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越来越多儿童能在家门口上便宜安全的幼儿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培养单位、教育层次、公办民办、所有区域全覆盖,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3700多万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入学全面实行,90.9%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83万余名学子走出贫困地区,走进重点大学。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在人、财、物等领域精准支援,激发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创新部省合建“四方联动”机制,提升合建高校综合实力。
四是对标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着眼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教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围绕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系统谋划并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与有组织科研等工作。鼓励支持高校培育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组织大团队,培养汇聚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加强和改进工程教育,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管理,积极推动产学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完善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强化集成攻关大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完善、层次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强化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水平、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智库建设。围绕“四点一线一面”,推动形成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五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培养和汇聚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划定基本底线,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教师中的“害群之马”,健全荣誉表彰制度,选树宣传教书育人典型。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增设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突破教师职业成长“天花板”。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为高校教师减负松绑、破除“四唯”束缚,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精力安心教学科研。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优师计划”、“特岗计划”等,培养补充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锻造,有力支撑了教育强国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新的赶考路上,教育系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刊发于《学习时报》2022年05月06日第1版) -
·
习近平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回信
2022-05-0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同志们:
你们好!读了来信,我想起了9年前在你们那里同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的情景。9年来,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向你们并向航天战线全体青年同志致以节日的祝贺!
习近平
2022年5月2日